研究员动态

余潇枫:再造一个"蓝色中国"

    支撑中国的持续崛起,传统儒家文化的内陆型文明体系需要转型。这是摆脱目前中国海洋困局的关键。
  中华民族的祖先有着与水相依、与海相伴的悠久历史,浙江河姆渡遗址7000年前的雕花木桨,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8000年前的独木舟,均证明渔猎是古代中国人的重要生活方式。但如同古埃及文明和古巴比伦文明一样,这些文明虽然都靠近海洋,其特征至多是“大河文明”。中国自秦朝以来,历朝历代多蜷缩在西边高山、北边长城、东南两边尽海洋的农耕圈子里,“在中国看来,海只是陆地的中断”(黑格尔语),海洋在“重陆轻海”的农耕社会只是一道天然的安全屏障而已。
  虽然14世纪的元朝已经有了比较可观的远洋贸易,15世纪初的明朝更有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早87年的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,但其目的不过是体现“皇恩浩荡”、实现“万国朝贡”罢了。中国史上面对海洋更多的时候是烧船、禁海、迁界、自闭、锁国。鸦片战争,甲午战争,外国坚船利炮只催醒了中国人的“海防”意识而非“海权”意识。如果说《孙子兵法》有所不足的话,那就是兵法中尚缺“海战之计”。这也导致了中国长期处于“有海无防”、“望洋兴叹”的焦虑中。
  地理学家房龙认为,中国与印度一样也是一个半岛,只不过这个半岛呈半圆形。的确,中国有1.8万公里的大陆海岸线和1.4万多公里的岛屿海岸线, 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有6500个。中国应该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大国。但今天的国人对海洋世界仍十分陌生,很多国人大脑记忆库中存储的是“960万平方公里”的陆土面积,而轻视那300万平方公里的“蓝色领土”,更忽视那占地球总面积71%的海洋。
  改革开放以来,中国对外贸易直接带动的就业人口已达8000万人。负责任大国必然包含“海洋强国”的内涵,尤其是海上非传统安全挑战:海上恐怖主义、海盗猖獗、海上走私、海上贩毒及贩运人口、海上环境污染、海上有组织犯罪等,更需要中国超越传统的“舟楫之便”、“渔盐之利”以及现实中“岛屿之争”、“海权之略”的海洋认识局限,真正从全人类海洋文明的角度重塑国家发展方略。
  中国应该建立海洋银行,开发海洋城市,打造以海洋文化为核心的海洋产业群,组建以维护海上非传统安全为主要使命的远洋舰队,开创新型的海洋外交,实现华夏文明从“大河文明”向“海河文明”再向“海洋文明”的有序过渡。
  海洋并非只是一个平面,海洋还关联着海底、海岸、海空。因此,人类的未来必将“面海而兴”。中国要走向世界先要走向海洋,中国要为和谐世界作贡献先要为和谐海洋作贡献。建设好“蓝色中国”是中国走向海洋文明的第一方略,台海统一则是第一方略中的第一步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2-6-7 7:24:55 来源:环球时报